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元稹(6)

【听up讲了这么久,相信大家对up的歪楼能力已经免疫了,那我们顺便讲一讲薛涛到底有没有真的得到九品校书郎这个官位吧。】

“怎么可能!”天幕下有人嗤笑,“叫她女校书只不过是对她才华的尊敬,要皇上给她官做?那不是牝鸡司晨吗?”

“还真的有这个可能……”有人这么认为。他想起了明末的忠贞侯秦良玉,却也对唐朝是否存在外朝女官持消极看法。

就连薛涛旧居前的文人也不是个个为薛涛有可能做官感到开心。固然很多人与薛涛之间存在友谊,但一个女子能做到他们这些男人都当不了的官……

他们并不想承认自己感到妒忌和颜面扫地。

薛涛怔愣一瞬,只是淡笑,也不把这些事放在眼里。

命里有时终须有。现在的她,还是暂且忍耐,从松州回了成都再想其他。

【关于薛涛的校书郎,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韦皋曾经上表薛涛为校书郎被驳回,一种是韦皋因为畏惧人言,最终没有对中央提出申请,是武元衡上表聘薛涛为校书郎。

明代何宇度《益部谈资》中曾提到薛涛之墓。

“墓在江干,碑题《唐女校书薛弘度墓》。”

祁和晖先生据此认为称薛涛为女校书乃实称,非虚美,即墓碑上的“女校书”是因为薛涛曾为校书郎。

祁和晖先生还认为,中唐“校书郎”已不只是朝廷设置,各大节镇府皆可设置。武元衡作为剑南道军区大总司令应该有自行聘用人才的权力,向中央上的表应该是告知而不是申请。

明状元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一《女状元》中也说:“女侍中,魏元义妻也;女学士,孔贵嫔也;女校书,唐薛涛也;女进士,宋女郎林妙玉也;女状元,蜀黄崇嘏也。”他称“官衔”均有其依据,并非凭空捏造,可以用来佐证薛涛确实实封校书郎。

这里再略提一句南宋的进士林妙玉,当然人家真名可能是《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林幼玉”。

她精通科举全部43种经义,12岁在全国每年只选2-3人的童子试中一举中第,封诰命。当时的名士喻良能称赞她“双鬟会作女博士”,放在现在妥妥的少年班好苗子。

一身才能如同天授,更有闯进科举的勇气,真是厉害。】

薛涛虽不认为现在的剑南节度使,那个专会搜罗蜀地物产美人的高崇文会为了名声将自己召回,却也觉得有了这可能的官身,她能在边塞再过的好一些。

尤其是未来的她会成为剑南节度使重要的辅佐官,受赏识到节度使宁可顶着压力,也要与她官位。

未来啊……

武公德才兼备,未来的蜀地必也不会像现在一般。

那时民间应该会从怨声载道变得清平和乐了吧?

而今再回想起孙氏女拒绝她的教授,李清照心中仍是一痛。

她过了一段流离的岁月以后,凭才华得了朝廷的诰命,日子也算能过得下去。可叹那不知在何处的林幼玉明白才华诰命傍身能过得更安稳,孙姑娘却先推开了名师教导的机会。

孙姑娘那句话,“才藻非女子事也”,更是往李清照心中扎了一根刺,血肉淋漓。

李清照很想收林幼玉为徒。

如果现在找不到她,那就努力多活几年。

“南宋”一词如同惊雷,炸在所有北宋皇帝耳畔。

皇帝们大惊失色,其中以赵匡胤为甚。他瞪着血红的眼睛盯住天幕。

“这南宋,一定要是因为宋南辽北才叫出的名字啊……”

可无论如何,燕云十六州只怕是回不来了。

【最后我们总结介绍一下薛涛。

薛涛,字洪度,唐代文学家,被誉为“唐代女流文人之首”。

薛涛籍贯不详,疑为长安。父薛勋为蜀地官,她随父入蜀,父亲去世后入乐籍,为剑南节度使麾下乐伎,先后受剑南节度使韦皋和武元衡赏识,参与剑南道政事。

薛涛才高,曾被上表请授校书郎,也曾制造一种新型纸,名为“薛涛笺”。晚年薛涛脱乐籍,隐居浣花溪畔,以制纸业谋生。

薛涛诗歌被陆时雍评价“气色清老”①,我们这里放一首她的诗歌《送友人》感受一下: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请别嫌up啰嗦,up只是想打破现在“谈薛涛必谈元稹,甚至只谈元稹”的风气,让大家认识一下薛洪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成都有文人捂住了自己的脑袋。

洪度才华如此,她成为校书郎,真的值得他妒忌吗?

若不是身为女郎,她也不用沦落乐籍才能供养母亲,她可以去考科举,或许还可以出将入相。

就像……

他悲哀地又想到了元稹。

都是少年穷困,才高八斗,只因是为性别,他们的人生就在岔路口分离。

越东的女子捏紧手帕。

“神仙讲完了吗?下一个就是刘姑娘了……”

【第四个部分:元稹纳刘采春为妾,这个部分是up整理的最痛苦的一部分。

网上搜刘采春,搜出来都是元稹。

知网上搜刘采春,论文没几篇,几乎篇篇标题里都有元稹。

up去看了那些论文,发现这些论文中对于未实锤的元刘绯闻,大部分采取不加思辨直接引用的模式。小部分论文直接援引唐朝记载元刘绯闻的孤例《云溪友议》,抛弃了孤立不证的原则。

没错,又是《云溪友议》。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我们上一节刚刚讲过,相信大家也明白其中荒谬。】

范摅看着天幕又冒出大段文字,那赫然是他《云溪友议》中的部分。

“方拟驰使往蜀取涛,乃有排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篇韵虽不及涛,容华莫之比也。元公似忘薛涛,而赠采春诗曰:‘新妆巧样画双蛾,谩裹常州透额罗。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

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且以藁砧尚在,不可夺焉。元公求在浙河七年,因醉题东武亭。诗曰:‘役役闲人事,纷纷碎簿书。功夫两衙尽,留滞七年余。病痛梅天发,亲情海岸疏。因循未归得,不是恋鲈鱼。’卢侍御简求戏曰:‘丞相虽不恋鲈鱼,乃恋谁耶?’”

范摅放下酒杯,杯中酒荡起波澜。他对友人苦笑着:“我虽然只是道听途说,但尚且在文里写了因为刘采春有家室,元稹没办法娶她。怎么传到后人那里就成了元稹纳刘采春为妾了?”

友人倒酒,醉眼迷蒙。

“云溪子要大改他的《云溪友议》,去考证的不如加我一个?”

【以上是《云溪友议》的原文,主要讲了刘采春善歌有才,元稹因此忘记薛涛,并为了刘采春在浙地停留了七年。

原文中第一句就点名刘采春已经嫁人,元稹纳刘采春的谣言不攻自破。所谓写给元稹的《望夫歌》,可能也是刘采春写给丈夫周季南的,或是刘采春代盼望丈夫归家的吴越商妇而作。

但是范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打了补丁。

文中“藁砧”是丈夫的隐语,范摅说刘采春有丈夫元稹才放弃纳她。那元刘真的有私情吗?

我们来结合元稹当时官场处境解析一下状况。】

“是呐,刘姑娘是为了我们写的诗!”妇人对着天幕大喊,“当家的在外面一漂几个月,我们想他的时候只能看长江上的船来来去去。那个范摅哪里懂我们的辛苦?”

李岚姑收回抚琴的手,杏眸望向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那里有一点白白的影子,似云又似船。

“刘姑娘和丈夫都是乐人,常在一处。那些歌儿,是姑娘比照着我们的处境写的啊!士大夫们能写香草美人的佳话,怎么到了姑娘这里,帮我们说一点点话都要被扭曲成这样?”

自从天幕提到了她,刘采春就匆匆停了排练。此刻的她正与丈夫周季南、女儿周德华有些紧张地看天幕。

她自然知道自己和元公光明磊落,可身边人怎么想不是她能左右的。

丈夫脸上还带着一丝参军戏练久了留下的戏谑表情,女儿的小脸上倒是严肃到有些生气。

天幕都说了是辟谣,一切最终都会是好的吧?

【我们从“忘薛涛”、“写情歌”和“元稹在浙地七年是为了刘采春”三个点来驳斥。

第一,忘薛涛。元薛谣言我们刚刚讲过,这点错误不再赘述。

第二,写情歌。元稹给刘采春写的《赠刘采春》,就是《云溪友议》选段里的第一首诗,不见于元稹自编的诗歌总集《元氏长庆集》,疑为伪作。

其实《寄赠薛涛》也不见于《元氏长庆集》,《寄旧诗与元微之》不见于薛涛本人的《锦江集》,同样可能是伪作。

就算把这首诗算作元稹的,诗中也没有什么超越官员对歌伎欣赏的感情。】

不是说要结合官场辟谣吗?官场在何处?

此时着急的不止唐朝诸位皇帝,还有元稹任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时的李逢吉。

他陷害元稹谋刺裴度,把二人排挤出京后终于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宰相宝座。之后他不断阻断着元稹的消息到达中央,以免皇帝想起来还有这个人。

这天幕究竟会怎么说他……

天幕出现后,他就知道了元稹一定会被圣人看到,所有的区别无非是他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中央。

但元稹回朝是一回事,他自己的前途又是另一回事。

他想过辞官避祸,可……

那是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啊……

【第三,元稹为了刘采春留浙七年。

我们首先看选文中第二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元稹在浙虽然病痛缠身、远离亲人,但他还是得待在这里。全诗和刘采春并无关系,只是与前文刘采春的事接在一起,起到了误解的效果。

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误解向剪辑,范摅还挺先进。

那元稹又有什么理由,必须要这么痛苦地在浙东留这么多年呢?

因为黑暗的政治。

元稹被李逢吉诬陷谋杀裴度以后被罢相,先外贬为同州刺史。他在同州为百姓减去不合理负担,“均田贫富”,从而得罪豪富,移任浙东。

从同州到浙东,元稹一直期待朝廷能够给他洗去冤屈、重新回中央的机会。但唐敬宗继位后,元稹的政敌李逢吉和牛僧儒加官进爵,好友李绅、庞严、蒋防等均被贬,政治风向不利于元稹回朝洗冤,他自然只能蜗居浙东。

就连唐敬宗大赦天下的时候,李逢吉也玩弄权术,通过诏书里的文字游戏阻止李绅等人通过大赦时的工作调动回朝,可见其势力之大。②

元稹的处境可想而知。

所以这首诗中元稹真正的留浙原因,应该是仕途被压抑,而非刘采春。

至于最后卢简求的调侃……可能大家对唐朝人的开玩笑尺度有点误解,我给大家放一下元稹的《酬乐天劝醉(节选)》。

美人醉灯下,左右流横波。

王孙醉床上,颠倒眠绮罗。

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

看起来很gay吧?但实际上这首诗是元稹为了疏解白居易对自己陷于黑暗官场的担心而故意调侃。

所以卢简求的调侃应该也属于这一类,是为了宽政治失意的元稹之心。】

刘采春长舒一口气。她一直担心的事应该不会再出现,毕竟天幕就差指着《云溪友议》说里面的都是胡编乱造了。

经了这次,她也算是天下闻名的歌伎了,不知接下来又会是谁邀约她去何处唱曲呢?

白居易努力忽视旁边又开始拿奇怪眼神盯着他的宦官,却因为目光实在过于灼灼无法忽视,略恼怒道:“方才不是才同你解释过,微之有爱妻,我有爱人,我们没有那种关系!”

“哦,好的,白校书。”宦官依旧我行我素,“我们快进宫了,做好准备见圣人吧。”

白居易无奈低头。

唐敬宗李湛在天幕降临时就摆好了大宴。

有神迹降临,所以今天不宜击鞠,宜大摆宴席,大宴群臣。

哟,上朝,为什么要上朝?他文武大圣广孝皇帝即位以来才上过几次朝啊?

上朝又没玩乐开心。

李湛就一边喝酒,一边听天幕,高高翘着脚,没半点天子像。

他得意想着,幸亏他身边的大臣都是被他好好筛选过的,不然有人跑来死谏,他还怎么好好玩!多晦气啊!

李逢吉陷害?那和他有什么关系?他只知道郑国公从来不会劝自己上朝批折子,他过得快乐得很!

他又往喉咙里灌了一口酒,醉倒过去。假太监刘克明来扶圣人,惊见圣人口中源源不断涌出酒水,颤抖着往鼻息一探。

将李湛扶进内室,刘克明面沉如水,迅速纠集党羽伪造绛王继位的圣旨。

天幕初临之日,唐敬宗李湛驾崩,崩于饮酒过多导致的急性酒精中毒。

【最后我们也来总结一下刘采春的生平。

刘采春,唐代女诗人。籍贯不详,一作淮甸,一作越州。刘采春擅长唱歌,与擅长参军戏丈夫周季南组成戏班四处走穴,受浙东观察使元稹看重。生女周德华,湖州歌伎,擅长唱柳枝词。

刘采春有《啰唝歌六首》传世,这里仅放一首: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语言简练,真实生动,直抒胸臆,表意丰富。】

“幺娘可记下了?”越东妇人们凑到擅长作文章的蒋幺娘身边,看她在纸上记着自己或懂或不懂的鬼画符,心中急切又欣慰。

天幕讲完了,可她们的生活还在继续。她们不想让刘姑娘的诗歌失传,生命被不知道什么东西一抹而空,密密麻麻全部填上“元稹”二字。

元公确实政绩出色,但这事本来就是子虚乌有啊!

“好呀,幺娘记完了!”妇人笑道,“我们自己出刘姑娘的诗集吧?刘姑娘的歌本来就不止六首,这几千年不知道失传了多少。”

“还要把刘姑娘的一生写进去,我活不过刘姑娘就让我囡囡接着记!”

【然后我们顺手清理一下小谣言。

元稹和鱼玄机,元稹53岁去世时鱼玄机还有13年才出生,元稹又不恋卵子。

元稹和小迎,小迎是元稹女儿。

元稹和白居易……怎么有个乱入的?叉出去。

up算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

广告位 Banner

随机小说:

友情链接:

儒学书屋 吞噬星空2起源大陆 浏览屋 YY文轩 漫客文学 无忧书苑 草香文学 博弈书屋 旺仔书屋 巨浪阁 旺仔书屋 百文斋 替身受假死之后最新章节 百文斋 巨浪阁 那年花开1981